> 文章列表 > “妄意何时已”的出处是哪里

“妄意何时已”的出处是哪里

“妄意何时已”的出处是哪里

“妄意何时已”出自宋代邵雍的《即事吟》。

“妄意何时已”全诗

《即事吟》

宋代 邵雍

生求媚于人,死求媚于鬼。

媚人幸富贵,媚鬼免罪戾。

生死虽殊途,人鬼岂异理。

哀哉过用心,妄意何时已。

《即事吟》邵雍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即事吟》

生求媚于人,

死求媚于鬼。

媚人幸富贵,

媚鬼免罪戾。

生死虽殊途,

人鬼岂异理。

哀哉过用心,

妄意何时已。

中文译文:

活着时追求人们的媚意,

死后追求鬼神的媚意。

迎合人们可以得幸福与财富,

迎合鬼神可以免去罪戾之灾。

生死虽然有不同的道路,

但人与鬼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悲哉,过度追求虚荣

妄想何时才能止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作品。诗人通过描述生前和死后追求媚意的人们,探讨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并对追求虚荣和妄想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人们在生前和死后都追求媚意的欲望。\"生求媚于人,死求媚于鬼\",指出了人们无论在生死状态下都希望得到他人或者超自然力量的认可和媚意。第三句\"媚人幸富贵,媚鬼免罪戾\",暗示了迎合他人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富贵,而迎合鬼神则能够避免灾祸和罪行。

接下来的两句\"生死虽殊途,人鬼岂异理\",揭示了生死之间的虚无和无常。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人与鬼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暗示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

最后两句\"哀哉过用心,妄意何时已\",反思了过度追求虚荣和妄想的行为。诗人以悲叹的口吻指责那些过度追求虚荣的人们,呼吁他们停止妄想,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人与鬼神关系以及追求虚荣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诗人邵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引导人们反思追求虚荣和妄想的行为,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内在的价值。